疫情之下银行业面临的困难显而易见,其中之一即不良资产的生成压力。
此前瑞银下调对中国GDP增速的预测,将今年GDP增速由2月初预测的5.4%降至4.8%,并预计2021年该数字会反弹至6.2%。在更悲观的情景假设下(即疫情将继续打击全球需求),全年GDP可能仅增长3.2%,明年反弹至6.6%。
瑞银投资研究部大中华金融行业研究主管颜湄之3月17日在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乐观情况下,今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规模约为3.45万亿,银行体系能够维持小幅的利润正增长水平;较为严峻情况下,可能会有5万亿以上的不良资产生成,银行业整体利润呈现负增长。
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体系都没有出现利润负增长的情况,即使2015年、2016年比较困难的时期,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也维持在2%-4%,可以看到目前压力确实比较大。
悲观情景下中国银行不良资产规模或达5万亿以上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肯定会上升,“颜湄之表示,“至于上升多少,要看经济运行情况、疫情什么时候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经济活动大幅收缩对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还款都带来压力。”
不久前瑞银下调对中国GDP增速的预测,将今年GDP增速由2月初预测的5.4%降至4.8%,并预计2021年该数字会反弹至6.2%。悲观的情景假设下(即疫情将继续打击全球需求),全年GDP可能仅增长3.2%,明年反弹至6.6%。
基于这两个不同情景,颜湄之所在团队对今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规模进行估算,当中的不良资产包括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周期内产生的部分和疫情冲击下生成部分。
“突发疫情生成的不良资产并不会全部在今年暴露出来。政府的扶持措施、对冲措施,比如银保监会放松对不良资产认定标准、鼓励暂不催收某些借款人,都可能导致一部分不良生成延续到明年。因此我们假设70%会在今年暴露,剩余30%在明年发生。“颜湄之补充道。
按照这一测算框架,她预计,乐观情况下(今年GDP增长率为4.8%、明年为6.2%),今年不良资产生成规模约为3.45万亿,不良资产比例可能在2%以上,银行体系能够维持小幅的利润正增长水平。
较为严峻情况下(今年GDP增速为3.2%,明年反弹至6.6%),可能会有5万亿以上的不良资产生成,银行业整体利润呈现负增长。
“如果不良资产全在今年暴露,对银行业利润冲击会更大,“颜湄之表示,“事实上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体系都没有出现利润负增长的情况,即使2015年、2016年比较困难的时期,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也维持在2%-4%,因此可以看到目前压力确实比较大。”
她同时强调,中国银行体系有很多缓冲区,比如2019年银行拨备前利润达4.2万亿,同时银行体系已留存4.5万亿拨备,加起来达8.7万亿,即便产生五、六万亿不良资产,也可以在一年内消化掉。此外,银行体系核心一级资本达16.6万亿。整体来看,中国银行体系比较坚挺和安全,可以对冲掉相当多的不良资产。
零售贷款短期受冲击大,但仍看好消费贷款前景
哪些银行面临的不良风险更高?颜湄之认为,目前中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的风险表现比较明显,这两大业务占比高的银行压力比较大,比如区域性银行或者以零售业务为主的银行。
相对来说,大型银行更多服务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不容易在短期内撑不下去,此外政府可能通过加强基建来对抗GDP增速下行,大型银行有较大的缓冲余地。
“大型国有银行在抵御突发事件能力上较中小银行强,派息率相对较高,所以目前股价比较好。”她指出。
2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057亿元,同比多增199亿元。其中居民部门信贷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2月减少4133亿元,同比多减3000多亿;但政策加大对企业部门信贷支持力度,2月企业贷款增加1.13万亿元,同比多增近3000亿元,但政策支持的主要是企业短期贷款,受疫情影响企业中长贷款明显回落。
颜湄之认为,零售贷款短期受疫情冲击较大,之后会有反弹。大型企业贷款项目因疫情难以开展尽调、面谈,解禁后会有所反弹,加上政府有意通过大型基建项目对冲经济下滑,这部分贷款增长趋势相对较强。
尽管零售贷款短期内明显回落,她仍然看好消费贷款的发展前景。她认为,信用卡、消费贷、住房按揭等零售贷款利率高于对公贷款,且不良率较低,使得2016年开始大部分银行的新增贷款投向零售方向。中长期看,零售贷款还是银行主要发力方向,这也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更多是由消费带动的趋势相符。(记者 张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