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外资券商队伍渐次扩张,部分外资机构积极谋求全资控股地位。
(资料图片)
记者雷晨 实习生黎雨辰 北京报道
外资机构加注我国证券市场的热情不减。
近期,方正证券(601901)公告称,公司拟向瑞信银行转让瑞信证券49%的股权,转让对价为11.4亿元。对于本次转让的目的,方正证券表示,是为了盘活公司资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瑞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胡知鸷对记者表示,“我们的合作伙伴已经接受了我们全资控股证券合资公司的提议。我们将继续投资在华布局,深耕中国市场,推动瑞信本土化战略的顺利落地。”
据记者梳理,当前在中国内地正式展业的外资控股券商共有9家。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瑞信证券有望成为我国第3家外资独资券商。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券商加速布局,将充分发挥“鲶鱼效应”,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但在当下具体业务的竞争中,外资券商若想超越本土券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外资独资券商或再添一员
瑞信证券是方正证券与瑞信银行于2008年设立的中外合资券商。本次交易前,瑞信银行持有瑞信证券51%股权,公司持有瑞信证券49%股权。
官网信息显示,瑞信证券总部位于北京,向本土市场客户提供一系列资本市场服务,包括证券承销与保荐,以及财务顾问服务。公司还在深圳前海开展证券经纪业务,持续扩展其交易及执行实力。
2021年,瑞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4.97亿元,实现净利润4518万元;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亏损1.05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瑞信证券总资产16.43亿元,总负债2.32亿元,净资产14.11亿元。
此前2021年12月2日,方正证券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同意公司择机出售所持全部瑞信证券49%股权。
根据中联评估出具的报告,截至评估基准日2021年12月31日,瑞信证券的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23.25亿元,评估增值8.09亿元,增值率为53.38%;瑞信证券49%股权对应的评估价值为11.39亿元。
经方正证券初步测算,如交割日在今年年底之前,此次股权转让将增加本年度净利润约2.9亿元;如交割日在今年之后,受公司权益法核算所持瑞信证券股权负收益影响,将增加交割日所在年度净利润不低于2.9亿元。
本次股权转让的背后,彰显外资在华寻求全资控股券商的渴求。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中国内地正式展业的外资控股券商共有9家,分别为高盛高华证券、瑞银证券、瑞信证券(中国)、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汇丰前海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大和证券(中国)及星展证券(中国)。
其中,高盛高华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2家由外资全资持股,控股股东分别为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
资料显示,上述9家外资控股企业均坐落于国内一线城市,注册资本普遍在20亿元以下,实控机构多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上述外资控股券商之外,还有如东亚前海证券、中德证券等券商有外资股东背景,外资机构参股比例均高于30%。另有相当一部分的合资券商,正在排队申请设立。
外资机构跑步入场
事实上,外资券商在我国从无到有,再到形成如今的格局,经历了近30年的演变与发展。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舞台不断接轨,我国在政策面上对外资参股的规定也经过多轮调整,逐步放宽限制边界,呈现出日益开放和包容的趋势。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7年前。1995年5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类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同年8月,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601995)诞生,注册资本1.25亿美元,由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共同设立。2010年,摩根士丹利转让了其持有的34.3%中金公司股权,从此退出股东之位。
2002年,证监会首次发布《外资参股券商设立规则》,对外资参股券商设立的主要条件做出规定。当时《设立规则》中“三个三分之一”的股比限制条款,一度意味着境外股东只能参股而不能控股。
2004年12月,高盛集团独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进驻北京,注册资本为8亿元。2020年3月,高盛集团对其持股由33%增持至51%,高盛高华由此成为一家外资控股券商。
若说起全国首家由外资参股并拥有全牌照的合资券商,非瑞银证券莫属。2006年12月,瑞银证券在对原北京证券进行重组的基础上正式注册成立,开启了外资机构直接参股中国全牌照券商的先河。
2008年,方正证券与瑞信共同投资设立瑞信证券,方正证券持股66.7%,瑞信持股33.3%。这也是2007年12月28日证监会修订《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后第一家获批设立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2020年6月,瑞信增资后持股比例升至51%。伴随相关股权转让事项推进,未来瑞信证券有望成为我国第3家外资独资券商。
2018年4月,前述《设立规则》被中国证监会废止,《外商投资券商管理办法》得以发布并实施,新规首次取消了“股比限制”的明确量化规定,允许设立外资控股合资券商,并逐步放开合资券商业务范围。
两个月后,为进一步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发改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取消了对中资银行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限制,并将券商的外资持股比放宽至51%。
2018年12月14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称,瑞银增持内地合资券商——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至51%,瑞银也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增持股权以实现控股合资券商的外资金融机构。
此后,摩根大通(中国)、野村证券、大和证券等外资机构跑步入场。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1日对于外资机构而言颇具里程碑意义,证监会在这一天宣布取消券商外资股比限制,使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独资券商成为可能。
“鲶鱼”效应有望凸显
但面对本土券商的先发优势,外资券商想在短期内实现超越并不容易。
从经营数据来看,当前国内外资券商所执牌照和业务重心,多集中在承销保荐业务和经纪业务两方面,更多业务资质有待申请,在诸多创新业务上更是难以与本土券商直接“掰手腕”。
据中证协统计,2021年度我国证券行业业绩持续改善,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967.95亿元。
但据数据,2021年我国境内9家外资控股企业累计贡献营收38.08亿元,占比不足0.8%。瑞银证券作为唯一一家营收破10亿元的券商,中证协数据显示,它在2021年参与排名的106家券商中名列第72位。
净利润方面,即便在2021年券业大年,外资控股券商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记者统计发现,2021年外资券商净利润同比变动幅度较大。
若不考虑2021年展业的大和证券、星展证券,其余7家外资控股券商中,5家净利润变动率绝对值超过100%。其中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2021年净利润实现3019.44万元,同比增长20倍有余。
整体来看,9家外资控股券商在去年合计亏损1.6亿元,有5家外资控股券商净利润告负,占比过半。其中,汇丰前海证券亏损同比扩大至16.76%。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员王赤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券商行业已经整体进入成熟阶段,行业发展红利消失。由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资本市场的高偶发性,券商行业是需要高度灵活、高频高强变更的行业。
他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本土证券公司已呈现高度市场化,但市场灵活性稍显不足。而外资证券运营较国内券商成熟,运营优势明显。外资券商的进入,必然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不过,背靠国外知名机构,在国内落地的外资控股券商大多具备天然的跨境优势,对在华业务布局和品牌建设有着清晰的规划,在相关细分市场赛道中已有所耕耘。
譬如,瑞信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杜英树对记者表示,“中国是瑞信亚太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瑞信不仅将中国视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更是为我们的合作和互赢提供机遇的重要市场。”
此外,记者注意到,多家外资控股券商均在其2021年报中提到,要在跨境业务、全球资产配置上重点投入,形成竞争优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券商自身的发展也无疑将反作用于中国资本市场,如投入水中的鲶鱼一般,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与经验丰富的“外来者”的良性竞逐,也有利于本土券商不断强化品牌,提升自身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