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印象中的玻尿酸老大,到如今的生物科技和生物材料公司,华熙生物正在修炼内功。其将重心放于合成生物领域,希望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和创新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打通产学研链条,在护肤品、药械以及食品行业应用中挖掘出万亿级市场,由此成为行业引领者。
稳固合成生物战略,物质“颠覆”产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华熙生物在世界首座合成生物科学馆举办2022业绩说明会。2022年,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63.59亿元,同比增幅28.5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71亿元,同比增幅24.1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52亿元,同比增幅28.46%。
在概述去年全年的业务进展时,华熙生物也展露出自己在合成生物赛道的雄心。
“合成生物是通向未来科技最基础的学科,在全球竞争维度中,它甚至超过芯片。”在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看来,公司在2022年更“稳固”了自身战略发展方向。“以前大家说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但今后应该是一家用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
诚如赵燕所言,合成生物技术正在成为全球生物科技的战略风向标。
SynbioBeta数据显示,2009-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从2011年的4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1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6%。麦肯锡分析预测在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8万亿美元至3.6万亿美元,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同时生物制造的产品可以覆盖60%以上的化学制造的产品,并在继续拓展边界。
此外,合成生物技术能够用生物质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生物制造替代传统制造方式,是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途径与发展方向,在实现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备重要战略意义。
基于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全球各国都正在加码合成生物战略部署。
去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在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部分,就提到了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瞄准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
规划也指出要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突破生物制造菌种计算设计、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有序推动在新药开发、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物质合成、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
作为率先介入这一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华熙生物利用合成生物平台驱动来研发新物质的道路已初步打通。其去年发布的重组人源胶原蛋白、超纯度的麦角硫因就是典型。
据悉,麦角硫因存在于蘑菇当中,人体不能自身合成。而华熙生物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已经能够批量工业化生产出超纯度麦角硫因。
作为近年最火的成分之一,产经注意到,也有部分新锐护肤品牌运用了华熙生物的麦角硫因原料作为产品卖点进行宣传。
除了应用领域不断延伸的麦角硫因,胶原蛋白的应用场景一直是行业热门话题。本次发布会上,赵燕直言,“胶原蛋白今后在医药和医疗器械应用,会大大大于它在护肤品应用。”其指出,为了保证胶原蛋白真正的作用,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应当远远大于其他领域的应用。“华熙生物如今已可以生产吨级、医药级的胶原蛋白。”
除了麦角硫因、胶原蛋白,根据年报,目前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华熙生物已经开展了多种生物活性物的研究项目,在透明质酸酶、硫酸软骨素、肝素、人乳寡糖等产品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像硫酸软骨素寡糖、还有肝素不同分子量的寡糖,它的合成路径都是通过合成生物学实现的,并且华熙生物硫酸软骨素以及肝素寡糖都已经实现突破性进展。”赵燕透露。
“在氨基酸领域就更多了,比如依克多因等。未来还会有一系列物质陆陆续续产出,随着我们和市场节奏往前推出。现在布局六大类物质大概500多类生物活性物,每年计划大概有30余种新的物质能够上市。”赵燕指出,“很多新物质都会对于整个行业有颠覆性的影响,它会引领整个生命健康行业往前发展,影响力巨大。”
打通全产业链,“中试”是关键
正是基于对生产方式及地球资源、人类发展的颠覆性和革命性意义,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科技也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赵燕在分析国内外合成生物产业上的差距时谈到,欧美合成生物产业优势主要在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菌种设计、细胞工厂创制等方面,集中在产业链前端;但他们缺乏成果转化、产业链空心化、供应链并不完整。
而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备的供应链,且具备领先的发酵技术和中试能力,比如中国发酵生产的发酵味精、氨基酸、各种维生素等占据全球85%的市场,只要有新的产品出来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但中国的弱势在产学研脱节,学研机构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后便束之高阁。
在赵燕看来,尽管国外研发在从0-1的环节领先,可中国的开放工具和基础研究并未弱多少。“只要我们真正以产业推动,在0-1这端我相信能够补足短板,我们强项在1-10-100-1000的成果转化还有市场转化。”
而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突出优势正是打通了产学研,实现全产业链的布局。年报显示,2022年,华熙生物从创新基地及研发团队组建,平台核心建设,产学研联合体研发到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投入使用,已经完成了合成生物学所需要的平台-人才-技术-转化的所有环节。
“中试是合成生物产业链最核心的一环,”赵燕强调。小试只能得到克级,中试可以得到百公斤级的产品,而一旦有百公斤级产品就可以做成吨级放大,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所以中试是生物制造里边最关键的一环。但这是个慢变量,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大量的投入。没有公司愿意这么投入,因为不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
“我们现在的投入创新考虑的是五年、十年以后的事,这些都大于短期的商业机会。”在中试这一关键环节,华熙生物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并在天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去年年底被天津市科技局批准为合成生物与过程工程重点实验室,现正准备申请国家实验室。
“这是全球最大的、真正打通产学研的实验室。”赵燕介绍,“我们负责中试及生产的专业团队在0-1的基础研究阶段就加入,这样到中试环节少走弯路。现在华熙生物已经和国内国外20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创新中心,开展40多个合作项目。”
赵燕以依克多因的应用门槛来证明华熙生物的产业化能力。据其介绍,依克多因是极端环境下生活的菌种可以分泌的物质,以往只有顶级护肤品以非常微量的水平添加,价格也尤其昂贵大概在5-6万欧元/公斤左右,且纯度不高。而中国的优势、华熙生物的优势在于产业化能力很强。
“华熙生物虽不是第一个发酵生产出来依克多因的主体。但如今我们生产的超纯依克多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赵燕介绍,华熙生物旗下功能性护肤品品牌米蓓尔的大单品“粉水”就是靠“依克多因”打爆的,当年推出来就卖了200万瓶。“这就是新物质出来为什么要打通全产业链。华熙生物就是要成为供应链上的纽带,实现产业上下游的相互协同。”
依托合成生物科技,以科研与产业转化优势将新物质转化为大众能负担的产品,并由此改善自身的生命健康水平。华熙生物选择了一条能自己制造风口并把握产业方向主动权的道路。在此层面,华熙生物向外输出的已不只是热门成分赛道上的“汽车”,而是支持“车辆”奔跑的燃料与风向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