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小火的“免费教学XX骗局”真相是什么?真•防骗指南

来源:财讯网 时间:2020-05-18 09:38:41

 

近几天笔者朋友圈、微信群会经常出现

“美女教师免费教书法?劝您多一个心眼”

“微信群突然冒出‘免费教画画’的女大学生,小心有诈”等文章

起初笔者认为这都是老年人震惊类标题党,后来类似文章成轰炸式出现在笔者的朋友圈

作为一名资深的吃瓜群众,笔者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究竟这个“免费教”是怎样的一个套路让这么多人都群起而攻之呢?

等看完这些长的一模一样的文章,笔者看到了熟悉的教育企业顽疾,也看到了牵强附会和对某个行业简单粗暴标签化的苗头。

(一)“免费课获客体验,付费课创造收入”的模式是业界常态

教育机构为家长/学员提供免费课、试听课的习俗由来已久。

【线下机构】

对于线下机构而言,通过

打广告、发小传单小礼物、拉客进店等形式获客

来吸引家长/学员能进入到机构进一步了解并最终付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免费课。

通过免费课体验,家长/学员获得了对机构教学的一手认识,最终确定了自己心仪的机构。在这种模式下,机构和家长/学员的利益都得到了相对最大化。

一个额外的利好是,利用不同机构的免费课,有的家长/学员甚至是光听免费课,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一部分学习诉求。笔者知道有一位家长朋友,通过在不同的早教机构听免费试听课,顺利的度过了她孩子2岁-3岁入幼儿园之前的“枯燥日子”。

【线上机构】

线上教育利用互联网边际成本递减、不受时空限制等技术优势,能够为家长/学员提供更加丰富、更大量没有时间地点限制的免费课。

当下最火的“社群营销”因为获客成本低廉非常受各类机构的青睐,包括也不限于教育行业。各类妈妈群、学习群入群分享到朋友圈获得免费课、分享学习效果海报到朋友圈再次获得免费课等的情况数不胜数。

当然,这种分享其实也困扰了我们的生活,让朋友圈变成了一个销售圈。

但是这也是家长/学员能够长期获得免费、低价课程的原因之一。

笔者也曾经心动于某个免费课,厚着脸在朋友圈、亲友群转发海报、链接的忧伤经验。

To be or not to be,it’s a problem,这也许是处于高度商业化社会我们必须面对的困境,跟每天被亲友拉进无数个“X东”、“X香”内购群、“帮我砍一刀”等比起来没有什么不同。

(二)“被迫学习”是骗局吗?1星钉钉表示不服气!

这不是就是“免费学画画骗局”中描绘的场景么?这样一种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让我们苦恼的、又爱它又恨的营销手段,它又是怎么被污名化成了“诈骗”、“骗!骗!骗!”呢?

带着这样的好奇,笔者首先学习了一下刑法第266条: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非法占有为目的!

虚构事实并骗取较大款额的公私财物!

然而翻遍这些文章,包括相关部门权威发布,我却只看到了情绪化的引导、碎片化的信息拼接、口号式的煽动、标签式的盖棺定论!

唯独没有看到真正受害事实和信息!

太完美了!

我都忍不住要为它点赞!

又是一波情绪消费!

【揭秘“揭秘骗局”】让你进群、让你免费学习就是骗局?!

但是让我们冷静下来看一下,文中最后作为受害者的损失是什么?

居然是“免费看了直播、今天XX、明天XX”!

当然为了加强受害情绪,强行安了一个“跳跃性强、浅尝辄止”的评论。

要注意,评价一个课程、讲师、机构“跳跃性强、浅尝辄止”并不是错,错在把它简单化的当成了诈骗实证的罪证!!!

原来免费上课也是一种罪!还是诈骗的那种!

试想多少从业人员为了讲好一节课备课到半夜,为了讲好一节课声嘶力竭;

看到多少培训机构的讲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学到一点绞尽脑汁,反复钻研!

当然,这一切都可以说培训机构讲师为了自身存活应该做的。

掏粪工人掏粪有什么了不起?

快递小哥送快递有什么了不起?

免费课讲师讲课有什么了不起?

都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我们对于踏实工作的劳动者应该给予尊重!

而不是用这种毫无实证的谣言去污蔑一整个行业里的全体劳动者!

对于享受了利好的广大群众,如果它让你烦恼,一个简单的拉黑动作就可以解放你,就像我们对在我们朋友圈刷屏的好友一样;

如果它让你喜欢,请你为它发声,或者试着去用理性理解一下!

笔者对于所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真心帮助网民甄别诈骗的自媒体小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也希望通过本文,给在互联网海洋寻找在线学习的家长/学员们一点经验。只有所有人尊重事实,谨慎推导,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才能构建一个正能量的互联网环境。

薅你该薅的羊毛,上你该上的课,管好你的钱袋子,各得其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