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回归港股后,百度3月12日开始招股,3月16日截止融资认购。3月22日早间消息,百度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在香港面向散户发售的股份已获得逾112倍超额认购。
百度此番遭热捧,也因为其发行价的252港元,实在是留足了上涨空间。这一价格当然参考了百度在美股的表现。与其他一些从美股回归的中国公司一样,从“被低估”到“受热捧”,百度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2020年被媒体戏称为“中概股回归元年”。仅在6月,网易、京东便相继挂牌港交所。而在2020年之前,小米、美团、阿里等,也纷纷已在港股二次上市。
对科技公司回归风潮的探究已是老生常谈。许多评论认为,港股2018年推出的上市新规打开了回归的方便之门;此外,美国去年针对性明显的《外国公司承担责任法案》,人为地创造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环境。
但是,即便美国没有露出明显的敌意,美国市场对于“中概股”,又真的好吗?百度,以及百度为代表的各路中概股在美国遭遇的危机,不仅是暂时的,更基于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价值”的长期误判。
1价值认定,堪称悲剧
“百度被低估”这个标题,在中文媒体早已成了月经。虽然中国投资者对百度的判断是复杂的,但“百度被低估”这事儿,大家又都知道。
毕竟股价是一个客观的数字。2011年,百度市值超越腾讯,但这几乎是百度在美股的最后一次风光。彼时,百度的市值突破300亿美元,市净率一度来到30倍左右。而在2011年过后,这个数字想回归到两位数,都是难上加难了。
至于近年,百度的PB(市净率)甚至只能在1到2之间晃悠。2019年,百度的资产规模,比起2011年已增长了数十倍,然而市值仍停留在300多亿美元。净资产虽然大幅增长,市值却原地踏步,结果就是百度的PB一度低至1.36。去年就更糟糕了,随着股价跌破90美元,百度的PB甚至低到了1.31,令人咋舌。
虎嗅头条文章《百度成价值洼地》中称,“百度核心业务(即剔除爱奇艺)自有现金流(净利润减资本性投入)始终为正”,“自有现金流充裕,公司生存无虞,研发投入不减”,未来本应“值得期待”。但与此同时,百度的股价虽然“利空出尽”,从82美元“大涨”到116美元,PB也仅有1.5倍……这个数字远低于美国传媒行业通常水平,更不要说互联网了。
这不得不令人挠头。市值比净资产没高多少,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挂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鲜亮标签的巨型科技企业。
不熟悉百度的中国网民,可能会认为百度空有庞大体量却坐吃山空,这同样是一个误判。不仅市净率(市值/净资产)极低,百度的市销率(市值/主营业务收入)同样低得离谱。这当然不是因为搜索业务“回光返照”,只能说明百度的市值实在是太低了。
有人说,百度的广告收入遭遇天花板。但其实,百度对广告收入的依赖正在快速降低:2018、2019、2020三年,百度广告营收占比“三级跳”,从八成到七成到六成,逐渐显示出百度“不为人知”的其他业务的潜力。
其实百度移动生态业务的基本盘,也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差。目前,百度app拥有5亿的月活,而5亿月活换来的想象力,就是不到2的市净率吗?
市值很惨的,又何止百度一家呢?被美股折磨得发狂的中国科技公司,有不少都曾像百度一样煊赫一时。比如“时代的眼泪”搜狐,如果说百度仅仅比净资产高那么一点儿的市值就已经很滑稽,那么搜狐从前年开始,就已经不断在小数领域探究下限(去年已低至0.56)的PB,只能说令人捧腹。
用玩笑话说:去掉无用的公司、制度和人,搜狐直接变卖资产,所得比其市值还要高。合着搜狐公司本身的价值,居然是负的。
大哥别笑话二哥。从2018年的高峰跌落后,此时此刻,新浪的PB也只有1.1。几乎每年都要出几个新闻刷刷存在感,至今用户基础仍然非常强的携程,PB也不到2。虽然拼多多将近20倍的市净率确实给中概股争了一口气,但拼多多显然没办法代表大多数中国公司。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本就轻资产、高估值,价值全都在难以估算的“公司”和“人”上,如今零点几、一点几的PB,简直是在嘲笑这个旧日理念。
更何况,美股何止会低估中国公司呢?当高估到来的时候,美股也能给你吓一跳。
比如上周刚刚暂停交易,恐怕要冲着退市狂奔的,蛋壳公寓。
2一个太平洋的距离
蛋壳公寓的故事已经不必再讲。新鲜的是,在大洋彼岸,蛋壳的故事存在另一个版本。
2020年11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发布质问,《坏消息接连不断,蛋壳公寓股价却突然“炸了”:一度暴涨90%,发生了什么?》。评论猜测,有传言称,蛋壳公寓或已找到“接盘侠”。但更多股民对此,当然是一脸懵逼的。
换我我也懵。蛋壳公寓,可以说是“成也租金贷,败也租金贷”。很显然,中国市场对“败”的那一面,至今仍毛骨悚然,深感资本市场人性之恶、套路之深。但意料之外——或多或少有点儿情理之中——的是,美国市场居然看到了“成”的那一面。
为什么说情理之中?对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北美的媒体——尤其是财经媒体,是基本不关心的。蛋壳公寓爆雷这件事,就算跟一个中国人解释,可能也要写上至少几千字才说得明白。
于是,一个大洋的时间差,带来了一个恶毒的玩笑:当“接盘”传言成为新闻时,曾经复杂的“爆雷”故事被北美股民拿出来研究,并被当成了“接盘”的注脚。
也就是说,当中国租客深受其害,正因为“租金贷”咬牙切齿时,事不关己的美国投资者,看到“租金贷”的模式,在短时间内居然觉得“这个模式NB啊!”
当北美股民用浏览器自带的翻译功能,艰难地阅读复杂的爆雷新闻时,他们的反应不能说是醍醐灌顶,好歹也是欣喜若狂吧。
这是机会,机会。别人恐惧时,我要贪婪。
试图好好解释的中国人,被认为“你不懂”。
甚至有人认为,蛋壳的起飞干脆是揭开中国经济起飞的幕布。结果……
感受太平洋的威力吧。
那么有没有与蛋壳相反的故事呢?瑞幸就是最好的例子。瑞幸在美股的凄凉收场,原因其实只有四个字,“财务造假”。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很清楚,瑞幸至今还在正常运营,关于产品和公司的新闻仍然不断地飞着,看起来是个规模很大的连锁企业。但在美国人眼里,不管这公司的模式如何,经营现状怎样,给多少中国上班族带来了便宜的咖啡,在未来会多大程度影响中国市场的消费习惯……因为财务造假,他就必须要死,必死无疑。
而蛋壳这样的公司,不管搞得多少中国人流落街头,坑害了多少中国房东和租客,他都不需要退市(近日蛋壳已暂停交易,但还没有退市)。
如果你问中国人蛋壳和瑞幸哪个更可恶一点,100个中国人里会有99个说蛋壳罪不容诛。但在美国资本市场的眼里,显然是瑞幸“财务造假”的罪更重一些。
我们并不能说美国人傻,或者华尔街坏,这种情绪宣泄是没有价值的。然而,一个太平洋,两个国家,十二个小时的时差,你想让美国人切身体会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切身体会中国人衣食住行被搅乱时的悲伤和愤怒,确实是很难的。这就导致美股对中概股价值的判断,存在几乎难以消除的误会。
此外,熟悉美股的中国股民,应该也很容易察觉双方资本市场“价值观念”的差别。A股的问题在于,虽然财务和运营状况相对美股披露更详细,但造假却比美国严重得多,隐藏在数据下的弯弯绕,也让财报变得“水很深”。
瑞幸把中国公司“造假”的毛病带到了美国,结果被抓个正着,打得落荒而逃。造假在美国的罪孽之重,对于中国市场是难以想象的。同样,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业务受挫,也源于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的“逆鳞”是什么。中美双方理念的分歧,不仅是历史惯例的,金融机制的,投资逻辑的,也是政治的,甚至文化的。
甚至宏观叙事层面,当中国成为那个“全球化秩序的维护者”时,美国却好像拿错了剧本,成为反全球化、反国际组织、四处“退群”的急先锋。当这种剧变发生时,我们甚至已经见到了无来源的、不理性的反差。“凡是中国认为对的那么一定是错的,凡是中国的人和公司那么一定是坏的”,在某些仇恨冲突中,已经悄然成为了现实。
而在资本市场,这样的现实同样也在发生。
3一个概念,两种未来
美国的投资环境,如果仅说主观层面,对中国公司可能从来就没有友好过。曾经的科技公司赴美上市热潮,更多也不是因为美国“哪里好”,而是因为没的选择。
而在最近十年,美国的“空头”们更是盯上了中概股。以浑水及其创始人Carson Block为例,2010至2020年初,这个“大空头”累计做空上市公司35家,其中中概股占18家,达到一半。
空头出现的结果是什么?除了因为“做空”导致的股价低迷,更有许多中概股被锤至退市。浑水做空的18家中国公司里,有9家已经摘牌。然而,浑水做空的公司里,也有在中国人看来基本面不错,甚至“耳熟能详”的公司,比如新东方和好未来,都曾面临浑水的做空指控。
百度近日的招股书中,也详述了浑水对于YY的做空指控。在国内,YY仍然是具有广泛游戏用户基础的高活跃软件。一些生存良好、经营正常的公司屡屡遭受做空,中国老板们,有必要重新斟酌部分美国投资者的“恶意”。
雪上加霜的是,不仅美国民间,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和美国自身的剧变,美国交易所,甚至美国官方的态度,也从至少表面上的“客观中立”,变成了青面獠牙、恶形恶相。
去年5月20日,纳斯达克发布上市新规,要求“限制性市场”企业的IPO募资额达到2500万美元以上,或至少达到上市后市值的四分之一。中国到底是不是“限制性市场”先不提,但2000年以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155家中国企业中,只有40家的IPO规模超过2500万美元。这一新规,恐怕将导致未来中国企业再难登陆纳斯达克这片“科技创业福地”。
正巧同一天,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外国公司承担责任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该法案要求,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将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
与纳斯达克新规一样,该法案没有“点名”针对中国企业,但是PCAOB数据显示,其无法审计财务数据的公司中,超过95%聘用了中国的审计公司。对此,网易就直言称,其可能无法满足法案要求。转过头的六月,网易就在港股二次上市了。
2020年8月初,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表示,来自“中国和其它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将在2021年底以前从美国证券市场被强制退市。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在官网发布《关于保护美国投资者防范中国公司重大风险的报告》,建议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PCAOB无法实施检查的辖区,“提高上市门槛,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强化投资风险提示”。
喏,这回就是真点名了。总之,未来许多想赴美“镀金”的中国公司,可能第一关都过不了。而勉强过关的,和那些已经在美股挂牌的公司,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找麻烦”。如果不是对于美国市场风险、成本与收益做出了重新考量,2020也不会成为中概股所谓的“回归元年”。
对于百度来说,这种难题是两个方向的。百度不仅是“普遍受敌视”的中概股之一,更糟的是百度做的,还全都是让美国人敌视的业务。
美国对中国公司敌视最深的,从华为、字节、微信等近年的遭遇来看,基本是瞄准了互联网与科技方向。百度近年的“增长点”——将要逐步取代广告收入的那部分业务,比如云服务、人工智能、芯片、造车等,可以说每一项都要遭受美国人的冷眼,都要被美国网民怒喷“抄袭”和“小偷”。
百度已经要回来了。其实,对于这些领域有志向的公司——或者说任何对科技有点抱负的中国公司,迟早都要回来。
4舞台在哪儿?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随后数年风光无两,成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之一。彼时,百度收获的不仅是大额融资,更是一个属于科技的、互联网的窗口,是一个对外展示中国企业的舞台。
仅仅不到20年后,百度在这个舞台上已经沦为市值仅仅略高于净资产的配角,没有灯光,满身尘埃。另一个舞台向他招手:一个星期,473亿港元,超额认购近34倍。
港股的上市新规成就了中概股的回归,而中概股的回归,也带来了港交所的“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无论对于科技公司,对于交易所,还是对于整个中国,都是成立的。如果说曾经的中国公司一定要靠“走出去”证明自己赚了、赢了、行了,那么未来,是否只有能在“回归”中大赚一笔的中国公司,才是新时代的“行”呢?
百度近日的招股书显示,百度将使用约50%的募集金额用作持续科技投资,促进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创新。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百度虽然在各种费用上一省再省(2019年到2020年,除研发外的费用缩减了95亿元),但研发投入是逆势上涨的。
2020年,百度的研发费用(195亿元)占核心业务收入(785亿元)超过24%,占经营利润(205亿元)更是超过了95%。已经成为“价值洼地”的百度,将命运押在了未来。
未来是什么,未来的舞台在哪里?对于云服务、人工智能、芯片、造车以及百度的“移动基本盘”,国内市场不仅是大后方,也是将来长期的主要阵地。如果美元不能感受,不能理解,无法想象中国科技企业的未来——我想,中国自己的市场,总归能给出客观判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