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热点 > 正文

火炬手刘博强:轧钢工转行制冰,4年完成从“火”到“冰”的跨界

来源: 时间:2022-02-02 21:07:03

隆冬时节,首钢园的秀池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这里曾经是高炉冷却水的晾水池,如今已经成为园区一处灵动的风景。

随着首钢园工业遗存变身文创空间,首钢的工人也在经历转型。刘博强以前是首钢的轧钢工,如今,他是为国家队备战冬奥会提供驻训服务保障的制冰师。

在钢花四溅的车间里,刘博强就见证过“工匠精神”。多年后,他把这种精神延续到首钢“四块冰”的工作中。作为扎根生产和工作一线的“不平凡的普通人”,刘博强被选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手。

轧钢工转行制冰

43岁的刘博强个子高高的,穿了一身带有冬奥会Logo的白色羽绒服,像运动员一样有精气神儿。“搁以前,我可不敢穿这么干净。”

在首钢园标志性的三高炉下,刘博强手向南指,“咱们现在位于首钢北区,我曾经在南区的轧钢车间,工作了将近20年。”

在热气腾腾的车间,他做过轧钢工、焊接工、维检工,干的是又苦又累的活儿。有一次,他钻到轧机后面更换油管,拧开一个直径30厘米的螺丝,干完活儿出来,身上、脸上沾满了油渍,同事完全认不出他。那时的他不曾想到,未来的工作环境会发生巨大变化。

2016年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北京园区后,老厂区的精煤车间、运煤车间陆续改造成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四块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四个场馆,用于国家队训练。

喜欢踢球的刘博强从来没关注过冰上运动,“只是在小时候玩过冰车。”但他还是好奇,报名参加了制冰和扫冰培训。2017年7月,刘博强前往首都体育馆学习,开启了他的制冰之旅。

“制冰不是往地上泼点水就完事了,要掌握冻冰、修冰、融冰的全部技能,这里面门道儿很多。”刚开始接触制冰,刘博强就意识到这并非易事。为了多学一点,他休息日也不闲着,跑到首体帮师傅们干活儿。

3个月后,“学徒”刘博强带着扫冰手艺回到了首钢,当时他还接触不到核心的制冰步骤,但已将制冰机的使用操作规程等“知识点”默默记在了笔记本上。

彼时,首钢的场馆已经陆续启用。早上7点,运动员开始训练,刘博强4点就要起床,5点就要抵达冰场清理完毕。下午4点,运动员结束训练,他又回到冰场继续修冰,干到晚上10点,到家已经11点了。不久后,勤快的刘博强被分到冰壶馆辅助制冰。

延续工匠精神,苦练“打点”

与其他场地相比,冰壶场地对平整度和滑度的要求更为苛刻。“一般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对场地平整度的要求是,任意3平方米区域高度差不超过2毫米,但冰壶场地平整度极细微的差别,都会对冰壶走向造成严重影响。”刘博强解释。

冰壶赛道和普通冰场不一样的地方,并非只是光滑的表面,而要有一层“小凸起”,专业术语叫“冰点”,目的是增加赛道滑度,方便冰壶滑行控制和刷冰。人工制作冰点的过程叫“打点”,是一项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

冰壶赛道长45.72米、宽4.72米,从头到尾打一次“点”,规定时间是45秒,慢了或者快了都不行,考验的是力度、熟练度和精准度。

刚到首钢冰壶馆工作时,刘博强负责清理冰面,负责制冰作业的是加拿大顶级制冰师吉米的团队。但刘博强不甘于扫冰,他向冰壶馆的制冰师借来“打点”壶,每天背着40多斤的“打点”壶在马路上反复练习,2个多月后,他的右胳膊比左臂粗了一圈,也形成了肌肉记忆。

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吉米因团队缺人临时安排刘博强“打点”,刘博强的表现让这位国际制冰师大吃一惊。刘博强被“破格”允许上冰“打点”。“能得到国际顶级制冰师的认可,我真的特别开心。”

然后真正上冰“打点”后,问题来了。他回忆道,浇冰修冰后,冰场本应维持较长时间的平整度。但是过了两个星期,冰场就不平了。吉米坐在赛道的一头,再次观察刘博强“打点”时找出了原因——他的力量太大,“冰点”甩到了隔壁的赛道,导致部分赛道会被重复“打点”,出现两侧比中间高的情况。

“你得收着点劲儿。”吉米说。

刘博强犯了难,“我使劲儿使习惯了,收多少合适我掌握不好,等我一收,他又说我力量太小。”刘博强此时拿出了“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他再次回到马路上练习,用两块砖头摆出赛道,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赛道中线,模拟赛道进行打点。又过了两周,刘博强终于掌握了准确的力度。

独当一面,保持挑战赛冰场稳定

全世界范围内,最顶级的制冰师不超过20人。刘博强在4年多的时间“速成”制冰师,背后有机遇,也有不懈的努力。

“我从洋师傅那里学到很多。”刘博强笑称,有一段时间,自己甚至不愿意离开吉米。因为平时按部就班的工作,很多问题是看不到的。但当问题突然出现的时候,吉米会灵光一闪,利用丰富的经验快速解决问题。“我每次都很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处理,就快速记录下来。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两三本‘武功秘籍’。”

然而去年,主制冰师吉米因家中突发情况提前回国,吉米的团队也离开了。对刘博强来说,承担首钢冰壶馆的制冰任务,既是机遇,更是一种考验。

去年11月,国家队在水立方训练,挑战队在另一块冰场训练,两个队回首钢冰壶馆比赛。“以往是吉米给我安排工作,我不用考虑太多,照做便是。这次挑战赛是现场直播,我又负责六轮比赛中第一轮(周)的制冰工作,压力非常大。”

刘博强坦言,头一次做主制冰师,有点惶恐,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要把所有事情都考虑到,但更多的是兴奋,他终于要把3年来学到的东西都用上了。“我把之前总结过的经验拿出来看,反反复复琢磨。冰面的质量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最终,运动员的反馈也让我觉得很欣慰,他们说,冰面非常稳定。”

让冰面保持稳定并非易事。制冰期间,刘博强要随时检查制冰系统的数值,观察室内外湿度和温度,记录冰场的厚度、平整度和滑度,对冰场进行维护。如果比赛过了中场,冰面的滑度和弧线发生变化,就意味着场地不稳定,这样的场地将对运动员产生影响。

其中,冰面温度会随着运动员的运动、观众的数量、季节的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刘博强需要判断冰场的实时情况,来调整制冰系统的参数。“比如室内灯的开放时间也会影响冰面温度,所以提前一两天,我就开始观察和测试室内灯对场地的影响。另外,修冰和‘打点’也要做到尽善尽美。”

希望参与冬残奥会制冰总结经验

自从干上了制冰这一行,以往只爱踢球的刘博强也开始关注冰上运动了,还和专业运动员学了“两手”。“怎么才能掌握冰面的滑度和平整度,不能总找运动员试,我也得亲自推壶才知道。”

刘博强说,冰面并非越滑越好。“我用推到对面大本营中心的力量去推冰壶,去测两条前置线之间冰壶通过的时间,如果是14.5秒左右,就可以满足冰壶比赛的要求。”。

此次得知自己被选为火炬手后,刘博强第一时间就和妻子、女儿分享了这个消息。在等待火炬传递的日子里,刘博强留在首钢冰壶馆,继续为国家队训练制冰。运动员每场训练结束后,他便开始修冰,用冰车将冰点铲掉,再在冰面上重新“打点”。

这几年,刘博强在工作中和运动员频繁接触,被他们拼搏、不服输、勇往直前的精神打动并激励着。他希望中国的奥运健儿能多拿金牌,为国争光。谈起对北京冬奥会的期待,刘博强说,希望通过冬奥会能和国外的顶级制冰师交流、学习,增进自己的技术,今后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冬残奥会冰场的技术指标我还并不清楚,但如果能参与到冬残奥会制冰工作中,我希望把为轮椅冰壶运动员们服务的经验和技术总结下来。”刘博强说。

人物简介

刘博强,在首钢工作了20多年,干过轧钢工、维检工、焊工,老厂区停产后还维修过空调。20多年来,他经历了首钢的搬迁调整,见证了首钢北京老工业区凤凰涅槃般的华丽转身,更实现了从“火”到“冰”的跨界。现在的他是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制冰工,从事首钢北京园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冰壶馆赛道制冰工作。

近年来,他和团队圆满完成了三支国家队的冰上训练与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2018年花滑俱乐部联赛总决赛、国家冰壶队选拔赛等各类重要赛事冰面维护工作,为国家队备战北京2022冬奥会作出贡献。

2020年12月,他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21年1月,他当选2020年度“北京榜样”年榜人物。

标签: 制冰 刘博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