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23日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受此利好提振,今日氢能概念股盘中强势拉升。截至发稿,恒光股份(301118)“20cm”涨停,昇辉科技(300423)大涨超19%,恒华科技(300365)、致远新能(300985)、亿华通均涨逾10%,兰石重装(603169)、华电重工(601226)、雪人股份(002639)、粤水电(002060)、浙江新能(600032)、京城股份(600860)等逾10股涨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能源政策研究所负责人景春梅向记者表示,《规划》有五大亮点:
一是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二是突出绿氢发展方向,鼓励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氢;三是强调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四是强调安全为先,强化氢能全产业链重大风险的预防和管控;五是鼓励多元示范,但也要稳慎应用,逐步拓展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应用,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
北京氢璞创能公司董事长欧阳洵对记者表示,《规划》的出台给了氢能领域的资本“定心丸”,明确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地位。其中,《规划》中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的预期目标,预计会促进燃料电池车辆超预期发展,2025年可能会达到10万辆。
不过,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3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严禁在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相互攀比。
三大战略定位 氢能万亿产业“望春”
当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全方位解读《规划》。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规划》明确氢能的上述3个战略定位。王翔在发布会上强调指出,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的出台,战略定位明确,这将促进氢能产业加快发展。”景春梅说。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目前虽然我国现有氢气供应体系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这也是《规划》明确鼓励支持的方向。”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说,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鼓励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相信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不断提升。
王翔指出,氢能与电能类似,长远看,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一方面,氢能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技术开发成熟,氢能-热能-电能将实现灵活转化、耦合发展。
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这非常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王翔说。
《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年至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吨/年至200万吨/年。
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氢能产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推动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王翔说,包括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形成“1+N”政策体系,推动各项规划任务贯彻落实。
《规划》提出,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规划》还提出,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王翔说,将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化手段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金融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基础设施建设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王翔表示,将加强统筹谋划,推进国内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火速回应
上汽集团:鼓励发展制氢储氢是这次规划的亮点
“鼓励发展制氢储氢是这次规划的亮点,是重大利好。”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氢能乘用车的上市公司,上汽集团(600104)有关人士3月23日对上证报记者坦言。
上述人士表示,和氢燃料重卡发展相比,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目前还没能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重要障碍之一就是制氢储氢等配套建设的不足。以上海为例,目前只有嘉定郊野公园等少量加氢点,远不能满足氢能汽车普及的需要,需要中石化等各方面未来加强投入和建设。
“氢能车的普及需要从购置成本、使用成本、使用场景等多方面进行改善,才能和燃油车以及纯电车竞争。”上述人士补充道。
新的《规划》提出,要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汉马科技:公司已有氢燃料电池车相关规划
“公司有氢燃料电池车的规划,但还未实现销售。”汉马科技(600375)董秘李峰3月23日对上证报记者介绍说,汉马科技是国内较早进入新能源重卡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目前拥有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全产业链系列产品。“但是氢燃料电池产品的推出要看市场需求情况,目前相对单价还比较高,市场接受程度不高。”
汉马科技前总经理、吉利商用车首席科学家刘汉如表示,氢燃料电池重卡可以很好地解决长途运输的需求,并且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要求升级,氢燃料电池重卡凭借零排放、无污染的优势,在未来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刘汉如还表示,除了氢燃料电池,适用于重卡车辆的氢气内燃机技术路线也值得重视,通过改装传统内燃机,燃烧氢气,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是快速可靠的减排技术方案,值得发展推广。
刘汉如建议,可以对照目前对氢燃料电池的支持政策,给予氢气内燃机与氢燃料电池相同的支持,比如相同的新能源积分政策。
海马汽车:将长期深耕氢能汽车
和上汽集团不同,作为海南省唯一一家车企,海马汽车(000572)此前在研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在海南岛建设光伏制氢及高压加氢一体站,首座一体站已于2021年12月在海口落成。
海马汽车董秘刘锐3月23日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深耕氢能汽车”是海马汽车长期坚持的战略方向。同时,海马汽车认为氢能汽车产业的落地,除技术方面创新,更离不开适宜的场景打造,须因地制宜、循序推进。基于此,为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立足海南自贸港资源禀赋与场景优势,海马汽车将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在海南自贸港推进、打造“全产业链零碳排放绿色汽车生态体”项目,包括上游绿色能源供应、中游绿色新能源汽车、下游绿色出行等三方面内容。
亿华通:大功率自主燃料电池运营里程超2700万公里
上证报记者从亿华通了解到,作为“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FCV)商业化发展”项目重要承担方,公司持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不断推陈出新,新一代大功率自主燃料电池系列产品功率提升至240kW,可适配涵盖公交、团体、中重卡等在内的所有陆路交通车型。截至项目终期,归属项目内车型已在北京、张家口、郑州等市累计推广超过800台,运营里程2700多万公里。
此外,在上述示范城市,亿华通还积极联合当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拓展与完善氢能生态建设。尤其是借助2022年张家口冬奥契机,联合中石油、中石化、国电投、北汽福田、北京公交、中船重工718所、张家口交投等企业,打造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绿色耦合生态、冬奥会氢能示范城,以及日趋完善的京津冀氢能生态圈。
未势新能源:2022年有两轮融资计划
作为国内氢燃料电池重要研发公司之一,未势新能源在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3月发布的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氢燃料配套企业产品数量排名位列第二。
未势新能源有关负责人3月23日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新的《规划》不仅对整个氢能行业是利好,对于未势新能源这样的核心部件配套公司发展而言也是实质性利好,未势新能源2022年有两轮融资计划,希望未来通过上市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实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