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热点 > 正文

天天短讯!首个国产活性生物骨产品获批上市,能否颠覆市场格局开辟新赛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10-13 20:42:17

相较于自体骨来说主要避免了取骨时的损伤以及来源不足的问题,也有一定替代作用,但短期内在临床应用方面可能难以达到“颠覆”的效果。

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我国每年因为创伤、感染和骨疾病等原因出现大量的骨折及骨缺损患者,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患者数量还在逐年攀升。较大的骨缺损常难以自行修复,临床常需要进行骨移植术来重建骨缺损部位的形态和功能,以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病残率,因此骨修复材料需求量越来越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由正海生物(300653)研发的海昱 活性生物骨成功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根据官方资料,该产品是由异种骨经一系列处理后制成的骨支架材料(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蛋白),与具有胶原特异结合能力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结合而成的骨修复材料。

那么该产品能否颠覆骨科修复的“金标准”呢?对此,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对等表示,我国每年因创伤性骨折、骨肿瘤或其他骨科疾病导致的骨缺损或功能障碍患者人数达600万以上,其中使用骨修复材料进行手术修复的人数约占20~25%。目前,在各类骨修复材料中,自体骨是疗效最好的,也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手术中应用占比或超过60%,但其来源一定程度上受限,且在取骨过程中会造成二次损伤。

“市面上亦存在同种异体骨与人工骨材料等其他材料作为自体骨的替代,骨修复材料整体市场规模约为50亿人民币(不包含自体骨)。活性生物骨相比国内已商品化的其他骨修复材料来说有着明显优势,因此就临床效果来说,与其他生物骨修复材料以及人工骨材料相比有着直接替代作用,相较于自体骨来说主要避免了取骨时的损伤以及来源不足的问题,也有一定替代作用,但短期内在临床应用方面可能难以达到‘颠覆’的效果。”王文华认为。

押宝活性生物骨

在市场空间方面,2013年海外活性生物骨植入市场总量为20.89亿美元,2015年增长至23亿美元,海外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16-2024年全球活性生物骨市场规模为5.2%左右,2024年国际市场总量将达到36亿美元。

太平洋证券分析认为,活性生物骨为骨缺损经济效益最优的治疗手段,应用场景广泛。活性生物骨主要用于治疗骨缺损,目前国内骨修复材料行业规模约为39.3亿元,预计到2023年增至96.9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9.8%。骨缺损治疗材料一般有自体骨、同种骨、人工合成骨和活性生物骨,其中自体骨疗效最佳但来源受限,同种骨和人工合成骨无骨诱导功能,且同种骨存在免疫排斥可能,而活性生物骨具备良好的骨诱导能力,且临床疗效不劣于自体骨,尽管成本较高,但综合经济效益更高,是应用潜力大的骨修复材料。

而从全球市场看,活性生物骨在欧美应用相对较早,国外市场规模超过20亿美元,主要由美敦力的Infuse Bone、史赛克的OP-1Implant、OP-1Putty、Osigraft占据。但在中国市场,由于美敦力和史赛克两家活性生物骨产品目前均未进入国内市场,也并未在NMPA提交注册申请,所以活性生物骨在国内尚未有竞争者。

正海生物活性生物骨对标品种为美敦力的Infuse Bone,该产品自2002年上市以来,峰值销售额接近10亿美元,一度占据全球骨修复材料50%的市场份额。而不同之处在于,正海生物的活性生物骨通过基因工程大幅增强了BMP-2和载体的结合力,显著减少BMP-2的用量,克服了Infuse Bone因BMP-2浓度过高导致异位骨生成等并发症的副作用,被认为销售前景更为良好。

正海生物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15.15%,实现归母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28.3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30.41%。分业务看,2022上半年,公司口腔修复膜产品实现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16.4%;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实现收入8568万元,同比增长2.1%。

活性生物骨这款产品被认为是正海生物的破局之选。根据公开资料,目前正海生物活性生物骨生产车间基本建设完成,生产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销售方面,公司销售团队在不断储备有丰富骨科销售经验的人才,并已经在做市场深入研究和销售策略等方面的准备。

活性生物骨商业化难

正海生物该产品究竟能否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正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活性生物骨这门生意并不如想象中容易。受医保控费等影响,未来能否打开市场,或取决于定价。有骨科临床医生表示,目前临床中用于骨缺损治疗的主流品种是同种骨,2立方厘米要4000块钱,价格较贵。同种异体骨800元一条,一般一个病人要用2、3根。正海生物的活性生物骨定价也成为业内关注的问题。

王文华指出,就推广方面而言,自体骨移植仍是国内骨修复手术的主流,因此如何在医院端快速向一线手术医生普及活性生物骨的优势并通过临床证据加以证明是正海面临的首要挑战,这其中的工作可能包括院内医生的产品使用、学术会议的开展以及专家共识与指南文件的修订等,整体市场教育周期相对较长。另一方面,正海产品的定价策略与临床应用的定位亦需深思熟虑,以当前国内骨修复材料普遍数千元的价格来看,国外1-2万美元的活性生物骨产品明显价格过于昂贵,医生和患者可能仍倾向于使用自体骨或其他骨修复材料。

“因此,企业仍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支付能力进行合理定价,并根据实际病理分型的临床需要以及活性生物骨的特有优势有针对性地确定其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如较大骨缺损修复等)。”王文华说。

此外,近年来,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审批效率不断提高的政策支持下,创新医疗(002173)器械产品加速涌现,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正迎来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在当前集采“提速扩面”的趋势下,骨科行业将迎来挑战与机遇兼具的“新十年”。

至于活性生物骨是否会被纳入集采。对此,王文华称,鉴于国内对于骨修复材料的临床需求相对较大,且生物活性骨对于自体骨与当前市面上的其他骨修复材料来说有着较好的替代效果,长期来看活性生物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纳入集采的可能性。

“短期来看,活性生物骨属于创新型医疗器械,在院内的应用并不成熟,使用量也不会太大,临床实际效果待长期验证,缺乏可参考的历史数据与医生临床偏好。另一方面市场上也只存在一家或极少数产品获批企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因此医保局难以对集采的定价与带量采购的量进行合理评估,活性生物骨被纳入医保的可能性也较小。”王文华说。

有跨国医疗器械企业高管也对记者表示,面对市场格局的急剧改变,短期内集采确实会给行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集采政策将会刺激行业的优化整合,促使竞争格局的变化,推动企业向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具体看来,骨科耗材集采将会很大程度地推动行业整合,提高骨科行业的集中度,加速产品迭代,引导市场集中度向骨科头部企业集中。规模相对小、产品线较为单一、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淘汰。

“这对企业的决策响应能力和本土化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行业所有参与者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全新的布局和思考。促使企业之间回归到以质量、技术、临床疗效等为中心的良性市场竞争轨道。而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将会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该高管表示。

标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