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出一份“停运通知”的文件,矛头直指北京银行(601169)和“京医通”。
京医通线上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方北京怡合春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怡合春天”)称,北京银行作为京医通线上系统的出资方,一直拒绝履行出资义务。目前,因无力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京医通线上系统将于2022年4月20日9时起正式停运。
(资料来源:网络)
针对此事,北京银行的回应并未否认怡合春天的通知,并称将与怡合春天积极沟通、加强协调,确保患者正常就医。北京卫健委也表示这是怡合春天和北京银行之间的纠纷,也将进一步督促双方依法理性解决纠纷。
北京银行对京医通的态度趋冷
据京医通微信公众号介绍,“京医通”是北京市卫健委、市医院管理局与北京银行联合发行的,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的实名制IC就诊卡。可在医院作为就诊卡使用,并实现小额支付功能,适用于北京非医保患者和外地患者。
(资料来源:京医通微信公众号)
北京银行年报显示,京医通项目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北京银行与当时北京卫生局正式签订了“京医通”项目合作协议,并于当年在北京友谊医院试点上线。并在随后作为北京银行惠民金融服务的样板公益项目进行宣传,持续扩大上线医院和发卡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库数据显示,怡合春天的注册成立日期为2014年9月18日,比京医通成立日期晚了3年,在此三年间京医通的线上系统又是谁在建设和运营呢?而《停运通知》称,怡合春天为负担京运通(601908)的运营长达7年之久,抑或是说,怡合春天成立后就接手了京运通的线上业务的建设和运营?
实际上,京医通微信公众号目前的认证主体为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但注册时间为2015年4月,距今整7年。因此我们认为,怡和春天在通知中所称的线上系统,应该就是微信公众号的线上系统,而非在各医院里的内部兼容京医通的线上系统。
但这7年间,出资方北京银行,一直未履行该线上系统的出资义务,导致怡合春天负担了该公益项目数亿元的成本支出。按照上述北京卫健委和北京银行并未否认该通知的情况来看,通知的情况或基本属实。裁判文书网显示,怡合春天在2017年也曾引进外部股东,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后续因增资方部分经营资金未到位,被法院判决解除增资协议。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在年报中对于京医通的态度日渐趋冷。从2011年出现2次,此后增加至6次。但在2017、2018年中京医通仅出现1次,而2019、2020年报、2021中报中便不再提及京医通。
净利差持续收缩 负债端竞争力趋弱
尽管属于高杠杆商业模式一类,但对于北京银行来说,近几年在负债端的竞争力有明显的滑坡迹象。这也是北京银行多年增收不增利的原因所在,相较于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600926)等城商行,存在较大差距。
2021年,宁波银行实现营收527.74亿元,同比增长28.37%,净利润196.09亿元,同比增长29.55%;南京银行实现营收409.25亿元,同比增长18.74%,净利润159.66亿元,同比增20.86%;杭州银行实现营收293.61亿元,同比增长18.36%,净利润92.61亿元,同比增长29.7%。
北京银行,截止发稿仍未发布2021年年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97.83亿元,同比增长仅3.24%,净利润183.26亿元,同比增长9.72%。凭借着先发优势,北京银行营收规模还处在城商行的前列,但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地位岌岌可危。
如果说想通过减少京医通的支出而改善业绩表现,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一方面是因为京医通的支付并不足以在很大程度影响利润表现。北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为22.05%,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分别为36.95%、23.78%、27.3%。
另一方面,北京银行的困局在于存贷业务的负债端。数据显示,近几年北京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速仅有6%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其在负债端的疲弱所致。自2020-2021前三季度,北京银行的存款总额增速明显低于同期M2的增速。
宁波银行2021年存款总额同比增长了13.8%,体现出了优异的吸储能力,北京银行低于全行业平均的M2表现,更是低于表现优异的城商行,而吸储(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的储蓄)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北京银行的贷款总额增速也受限,相较于2017、2018年19.69%、17.15%的增速,2021年前三季度仅有7.69%。
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银行的存贷规模增长疲软是一回事,存贷之间的息差也在持续收缩。历年年报数据显示,北京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净利差)由2017年的2.33%滑落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1.58%,同期净息差由2.12%滑落至1.75%。
对于北京银行来说,这无异于“量价齐跌”,因此也导致公司2020、2021前三季度的净利息收入仅增长4.09%、0.75%。作为银行来说,核心的净利息收入乏力基本决定了整个业务的萎靡。此外,去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滑26.01%,连续四年下滑,北京银行在非息收入业务拓展方面不进则退。
存贷及中间业务的双双疲软,北京银行全年前三季度的拨备前利润同比下滑1.14%也就在意料之中。凭借着坏账减值准备的调整,才录得正增长的净利润。
摆在北京银行和管理层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京医通的费用问题,而是在存贷利率市场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提高自身的吸储能力,尤其是要去争取年轻一代的新客户。而对于北京银行来说,坏消息是,新客户一旦成为某家银行的用户口,由于转换成本高,粘性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