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大健康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成熟而独特的商业模式,A股首家第三方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百洋医药(301015)(301015.SZ)上市后发布的第一份年报获得了满堂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0.52亿元,同比增长19.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4.23亿元,同比增长55.04%。与此同时,百洋医药2022一季报显示,实现收入18.60亿元,同比增长14.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88亿元,同比增长2.79%。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A股首家第三方商业化平台,其在已经享有医药大健康CXO爆发的业绩红利之后,又提出要以商业化平台能力为基础,以优化医疗场景为导向,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健康产品和技术,从第三方商业化平台向生态型Big Pharma发展升级。
营收增长近20% 运营的品牌数量、质量不断增长
百洋医药成立于2005年,于2021年登陆创业板,是A股首家第三方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下图显示,近些年来,百洋医药的收入几乎连年增长,在2021年达到最高点,实现收入70.52亿元,同比增长19.94% ,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实现营业收入77.87亿元,同比增长27.55%。
制图:上市公司研究院;
从年报数据来看,品牌运营业务、批发配送业务、零售业务构成了其收入的三大来源,其中,核心业务品牌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05亿元,同比增长34.11%,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品牌运营实现营业收入36.41亿元,同比增长52.21%,实现毛利额14.02亿元,毛利占比达79.16%,是其主要利润来源。批发配送业务收入37.06亿元,同比增长9.94%;零售业务收入4.19亿元,同比增长27.93%。
年报中指出,百洋医药运营的品牌数量不断增长,带来整体收入规模的增长。报告期内,迪巧系列、泌特系列、哈乐系列等多个旗帜产品销量增长明显。迪巧系列实现营业收入13.78亿元,同比增长16.41%;泌特系列实现营业收入3.10亿元,同比增长12.02%;哈乐系列实现营业收入3.60亿,同比增长22.95%;新增运营品牌海露系列实现营业收入2.98亿。其他品牌希罗达、特罗凯、纽特舒玛、艾思诺娜等品牌均实现了增长。
百洋医药专业的品牌运营能力得到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认可。报告期内,百洋医药不断扩大与主流制药企业的合作,所运营的品牌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覆盖骨健康、消化、肝病、泌尿、肿瘤等十多个领域。新增运营品牌包括辉瑞制药的希舒美,安斯泰来的适加坦、贝坦利、卫喜康,CSL Behring的安博美,以及罗氏制药的希罗达和特罗凯等。
受政策利好影响,中国创新药行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随着创新药获批上市,商业化已成为创新药实现价值变现的关键点。百洋医药作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商业化平台,正成为创新药商业化落地的天然赋能伙伴。
当前,百洋医药对上游企业的吸引力持续增强。继2021年与罗氏制药、安斯泰来(中国)达成品牌推广合作后,2022年2月,百洋医药与上海谊众就肿瘤创新药物“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紫晟 全面开展商业化合作,深度布局肿瘤创新药物。
深耕第三方商业化平台 百洋医药建立坚固“护城河”
从品牌型企业升级为商业化平台型企业,对于百洋医药的意义可谓重大,正是这一模式的确立,使百洋医药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并以“CXO家族新贵”的身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估值认可。
但是仅凭模式的创新并不能直接收获市场份额,还必须苦练内功,通过踏实地构建“护城河”,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提升运营效率。
第一道“护城河”是其卓越的商业化能力,这是百洋医药赖以生存的根本能力。卓越的商业化能力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成的,这来自于百洋近二十年在品牌运营、数字化、团队三方面的积累:
一方面,百洋医药拥有成熟的品牌管理模型,有较强的基于品类研究的品牌运营能力。通过对品类的洞察,定义新品类和细分市场,打造根植于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牌;如百洋医药成立之初运营的迪巧品牌,当时,中国钙剂市场主要以中老年补钙产品为主,市场也不成熟,百洋差异华的把迪巧定义为“母婴补钙”新品类,以优质的产品力,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医院、零售渠道全方位的推广,成功将迪巧打造成为母婴补钙领域领导品牌,现在迪巧也连续多年是国内进口钙补充剂市场份额第一。
二是拥有独特的全数据平台客户管理系统,这不仅是行业资源的积累,更是信息技术在业务场景中的应用。这张基于覆盖医院、零售渠道的大数据平台构建一张准确的“作战地图”,能够帮助不同类别的产品准确地判断市场和客户,集中“火力”进行战略突破。
第三方面,百洋医药拥有一整套完善的、支持长期运营的机制,这是人才的积累。例如百洋医药拥有训练有素的线上及线下的商业化团队,行业经验丰富且稳定的管理团队以及能力出众的市场研究团队,可对国内外医药领域的政策、行业和市场动态进行紧密追踪并做出实时分析,同时结合销售推广情况和自身优势,寻找符合公司战略布局的业务领域及方向。
第二道“护城河”是其营销渠道的建立。以迪巧品牌为例,迪巧系列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为零售药店终端,百洋医药在运营迪巧品牌时,逐渐形成了在零售渠道上突出的推广能力;而在医院渠道层面,也通过处方药品牌泌特的运营,建立了在医院市场专业的学术推广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具备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及终端覆盖能力和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这些渠道资源的积累都为百洋医药打造商业化平台,承接各类产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向生态型Big Pharma升级 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技术转化平台三大价值赛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是由于百洋医药具有独特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及孵化能力,面对中国创新药井喷,靶点扎堆重复,商业化艰难等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登陆资本市场即将满一周年之际,百洋医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适时提出要从第三方商业化平台向生态型Big Pharma升级——以科学家为核心,关注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早期研究成果,不断挖掘、孵化有独创性、能优化医疗场景的科研成果并促进其转化落地。
4月18 日,百洋医药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悉,双方的合作主要聚焦在科研成果转化层面,“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也正式在门头沟区落户成立。
“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作为百洋医药的科创转化平台,很好地诠释了百洋医药的升级发展。例如,基地首个落地项目百洋智心就是一个技术转化平台。通过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合作,百洋智心建立人原代心肌细胞的创新技术转化平台,未来将在药物心脏毒性安全性评价、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及诊断试剂、创新药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据了解,基于商业化平台沉淀,百洋医药将以优化医疗场景为导向,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技术转化平台三大价值赛道,通过与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合作,致力于培养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科技产品及解决方案,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企业间合作打造产业集群,构建“个体有专长、整体有协同”的生态型 Big Pharma。
据悉,百洋医药还有多个项目与“国家队”及顶级科研院所正在进行合作,有望进一步带来优质的科研成果项目及科研人才。
放眼国内资本市场,百洋医药模式具有稀缺性。未来,随着全面注册制时代的到来,再加上中国大健康产业活力的持续发酵,百洋医药凭借其优秀的商业化能力与生态化协同能力,通过对早期项目的孵化、壮大甚至推动上市,持续不断地推动业绩可持续发展。
标签: 业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