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热点 > 正文

计轴打破垄断 五年市占率60% 这家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成就轨交行业隐形冠军

来源: 时间:2022-01-27 21:07:03

近日,在“全景 卓识――专精特新之路”系列深交所上市公司行业沙龙首期活动上,我们走进了一家在各大轨道交通工程中频频亮相的上市公司――科安达(002972)(002972.SZ)。

科安达始终专注轨道交通安全领域,多次打破国际巨头垄断。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与国外伙伴同台竞技超越伙伴、再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目前科安达的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武广高铁、京沪高铁(601816)、青藏铁路、深圳地铁等大众耳熟能详的轨道交通项目。

与基建、核电并称中国制造走出去名片的中国高铁,在2021年岁末迎来了新突破。12月30日,随着京港高铁安九段开通运营,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一周,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同期出口70个国家,产值突破千亿元。

轨道交通主要分为铁路(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等)。从1881年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到如今的“八横八纵”,中国轨道交通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后,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在中国加速落地,为经济复苏持续注入动能。

在近期备受关注的“专精特新”八大重点发展领域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位列其中。轨道交通庞大的系统覆盖众多细分领域。企业大多专注细分赛道,潜心技术研发。虽不直面终端消费者,市场知名度不高,但发展实力和前景不容小觑。

近日,在“全景 卓识――专精特新之路”系列深交所上市公司行业沙龙首期活动上,我们走进了一家在各大轨道交通工程中频频亮相的上市公司――科安达(002972.SZ)。科安达始终专注轨道交通安全领域,多次打破国际巨头垄断。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与国外伙伴同台竞技超越伙伴、再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目前科安达的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武广高铁、京沪高铁、青藏铁路、深圳地铁等大众耳熟能详的轨道交通项目。

活动上,招商证券研究咨询部研究员张博杰同样回应了投资者普遍关注的估值问题。他表示,公司所在的传统行业主要受到国家政策、建设规划、招标等因素影响。作为细分龙头,业绩水平较为稳定、风险较小。另一方面,传统企业所在赛道也往往由于能见度较低、应用领域较窄、市场品牌价值难以支撑较高的估值水平。这也是很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议投资者综合进行分析权衡。

01

中国轨道交通的时代印记

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跟随工业革命的节奏,历经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高速动车组的演变。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从1881年开始。

1881年11月,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开通。同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吹响了近代铁路发展的号角。

1909年,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勘测、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正式通车,打破了“中国不能自主修铁路”的断言。京张铁路所经之地沟谷纵横,悬崖峭壁众多。“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带领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崇山峻岭间架起天路。

“这条詹天佑设计的人字铁路,学轨道交通的人都非常崇拜。大学一年级学铁道常识,我们去坐京张铁路。火车开到八达岭下来看,一辆牵引一辆推。过了最高点,推拉就在‘人’字出头的地方掉头转换,真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科安达总裁张帆回忆。

张帆是一名科班出身的铁路人。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铁道电气化专业的她曾是班上凤毛麟角的女生,也是行业中为数不多坚持坚守,直至成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女高管。作为新一代铁路人,张帆巾帼不让须眉。她曾趴在受雷击瘫痪的京广线的钢轨上,亲自测量轨面电压;也曾带队背着煤油灯、睡袋和干粮,进入荒无人烟的山间轨道沿线,开展项目施工;还曾带着吸着氧打着吊针,克服高原反应的施工队伍驻守青藏铁路防雷系统建设现场。

“时代像洪流一样裹挟着我们前进。有时候我们要问,是时代成就了一代人,还是人成就了一个时代。”张帆在“全景 卓识――专精特新之路”系列活动现场动情地说,“我们是跟随时代发展的幸运儿。每个个体在大环境中才能发挥存在的价值,创造属于时代的印记。”

轨道交通时代向前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歇。

1961年,宝成线开通,中国轨道交通进入电气化时代。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中国铁路完成6次大提速,列车时速由80公里提升到250公里。这段时间探索性储备的高铁技术,为随后全国大面积高铁的铺设打下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专于2003年开通,其防雷系统来自于科安达。作为专家组成员,张帆受邀体验试运行的秦沈客专。

“我们从沈阳上车,然后一路开到秦皇岛。当时我们看着车速从起步的80公里到120公里、150公里,然后200公里,大家都觉得热血沸腾。”张帆回忆道,“想到自己为这条铁路做的防雷系统,到现在还觉得非常荣幸。”

以秦沈客专为起点,中国高铁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浪潮中迅猛发展,形成了如今“八横八纵”的格局。2008年,中国铁路提速至时速350公里。

2009年,在京张铁路沿线,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这一次,科安达的计轴系统得以运用,一同见证了京张线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的飞跃。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城市轨道交通同样进入建设的黄金时期。2012-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持续增加,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6.43%。“十三五”五年间,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线路长度总计大约4360公里,5年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超过“十三五”前城轨交通运营线路总和。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构建起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客车、地铁车辆的完整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和制造体系。

张博杰在活动上指出,无论在城市轨交还是铁路方面,未来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仍然值得期待。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而发达国家普遍在80%以上,这意味着随着城镇居民人口的持续增长,中国城市的交通状况也面临较大的挑战。相比于私家车、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低能耗、高速度等优势,因此,未来城市轨交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铁路网方面,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建设多层次旅客出行系统和全链条一体化的货运物流系统,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20万公里铁路网,这也将促进产业链相关龙头企业业绩的稳健增长。

02

中国轨道交通的计轴和防雷专家

中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之路同样伴随着荆棘和挑战。

1997年第一次大提速,京广线银盏坳站发生了严重的雷击事故。一个雷击把时速刚刚提到120公里的铁路打回信号灯时代:计算机设备故障,整个京广线区域全线瘫痪。通过手持信号灯,只能牵引时速10公里的列车。

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精密设备极易受雷电流干扰而损坏,从而引发事故,严重影响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而随着设备精细化程度和低能耗要求的提升,大功耗和低电压成为路站标配,设备对雷电流的抗干扰程度变得越来越弱。

铁路系统相关部门认识到,列车提速最大的拦路虎在于雷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甄选能解决信号防雷问题的厂商。曾为银行系统解决过防雷问题的科安达进入了候选名单。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出身铁路,懂铁路、爱铁路,科安达把握住机会,将防雷做进了铁路系统。

三个月的时间,科安达全员驻守京广铁路沿线,推出一套完整的信号综合防雷系统方案及发明专利――防雷分线柜。新产品在各站点试验成功后迅速得到推广,并获得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三等奖”,成为当年唯一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企业单位。

一个防雷专利带来十几个亿的业绩增长,也成功为科安达敲开为轨道交通系统保驾护航的大门。但防雷业务市占率的不断增加,并没有让科安达停下创新的脚步,而是向着“幸福”继续迈进。

中国铁路运输公里长,运力复杂。一条线路上往往客货混运,沿线电力不甚稳定。当地农民赶着牛车、拉着工具经过是常有的事。也因此,在欧洲轨道交通系统中运行良好的计轴系统在中国“水土不服”。

计轴相当于列车的眼睛,分布每个轨道区段的开始及尾段,主要通过计算车轮数量完成列车位置的检测,判断轨道的畅通情况,用以指引列车行进的节奏和速度。

在一次与国外巨头艰难的谈判后,铁道部门向科安达抛来了橄榄枝。

“你们防雷能做到行业第一,对我们的系统又有所了解,计轴能不能上?”

“国外巨头做不好,难道你们能做好?”也不乏来自朋友善意的劝退。

张帆排除外界干扰,毅然决定接受挑战。

“那政策上给你们开绿灯,赔了钱不要找我们。”就这样,张帆与铁道部门达成一致。

德国提芬巴赫,是一家在计轴行业中耕耘了70多年的老牌公司。彼时只专注欧洲和美国,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科安达果断引进提芬巴赫计轴系统并围绕中国路况进行适用性开发。

新系统试运行半年情况良好,开始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地铁系统陆续落地。

“深圳2号线和5号线同时开通,整条线采用了我们的计轴系统。那是11年前的圣诞前夜,我亲自去值守。”张帆回忆道,“我选择去最远的赤湾站。当时晚上一片漆黑,往山上看只有稀疏的几盏灯光。如今这附近虽仍有工地,但已是高楼林立,深圳的发展其实也是得益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

从广深地铁开始,科安达的计轴系统开始在中国市场上直面国际巨头竞争,加速走进全国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把竞争对手国际巨头远远甩在后面。张帆自豪地说。

目前,在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领域,科安达的计轴系统已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重庆、南京、杭州等全国40多个城市的超19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并在部分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雷电综合防护方面,科安达的综合防雷系统在中国高铁、客运专线、普速铁路、地方铁路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超5,000个站场得到应用。并进入了东南亚、非洲地区国家的部分站场。

03

“我们要打造小巨人矩阵”

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所谓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2019年6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科安达以及其他248家企业名列其中。

“专就是专业化,专注一个行业,专做几个产品,专门服务一类客户,专心开辟一些地区的市场;精就是精细化管理,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特就是要独有或更好去抓住客户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新就是要创新,有新设计、新产品,新性能,新质量,来树立新形象,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张帆理解的“专精特新”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成立于1998年的科安达也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永远未雨绸缪,从未停止自我迭代”。根据中国现实需求,开创性提出“以车站信号楼为中心,建设铁路站场综合防雷系统”的理念并成功落地;在综合防雷业务大规模扩张时大力投入交通信号计轴系统;在计轴业务大爆发时又开始切入轨道交通智能诊断分析系统、信息安全系统、道岔融雪系统等智能运维新产品。

不断培育的细分行业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科安达的营收和净利常年保持稳健增长。对此,张博杰表示,公司的计轴产品主要应用于城市轨交,预计未来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提升稳健增长。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有序地横向拓宽业务线,有助于实现稳健增长、同时降低对单一产品依赖的风险。

2015年,科安达挂牌新三板,经历四年成长后,2019年转战深交所,成功登陆A股市场。2020年底,科安达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意味着科安达“轨道交通领域隐形冠军”的标签再次得到国家的认可。

图/工信部

“我们的理想不是把小巨人变成大巨人。我们要打造的是小巨人矩阵。在细分行业把痛点和问题解决好,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张帆的语气笃定而自信。

近年来,科安达在轨道交通各细分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从2017年到2021年三季度,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264.23万元、1469.30万元、1939.97万元、3144.88万元和2811.91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7%、5.47%、6.05%、8.72%和10.21%。

科安达产品同时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净利润率,近五年来一直保持在60%和30%以上。张帆将取得优秀的经营成果秘诀归结为“十年如一日的科技创新和迭代”。

“前期我们保持了十几年的高研发投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像我们的计轴产品通过了铁路产品CRCC认证和城轨装备的URCC认证,并获得SIL4级安全认证;防雷产品获得CRCC认证。我们不会去建立壁垒,而是通过技术研发让自己一直领先于竞争对手。在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公司未来的战略规划为1+2+N。”张帆分享道,“在经营治理上我们通过制度管理,合理控制成本。”

截至2021年6月末,科安达拥有研发人员117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32.77%,其中高级工程师14人,占研发人数的11.97%。

“未来我们将在智慧轨道交通方面继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做研发,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包括道道岔融雪、轨道交通智能诊断分析系统、轨道网络安全,还有杂散电流防护等,有的现在已经形成产品开始销售,这些方面会成为我们新的增长点。”张帆在活动上表示,“另一方面,走出去也是我们的战略部署。走出去并购,我们对标的的遴选非常苛刻。我们不能判定是不是一定成功,一定成为利润增长点的时候,不会盲目跟风投。我们更聚焦上下游,轨道交通行业里熟悉的企业我们并购过来,我懂它的市场和技术,才把它经营好。”

投身轨道交通事业几十年,张帆将自己所在的行业称为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幸福行业”。

坐冷板凳,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张帆看来,做轨道交通,冷板凳不止要坐十年,而是要一直坐下去。潜心研究才能读懂铁路,爱上铁路。

标签: 五年 这家 成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