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贾谨嫣 陈锋 北京报道
在A股试点注册制2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记者统计,截至2022年1月15日,科创板及创业板注册制后,累计有27家企业在注册环节失败,其中包含“不予注册”和“终止注册”两种被否决形式。
注册制下,IPO过会与否不再是最令企业家们提心吊胆的事情了。拟上市企业IPO过会后,还需向证监会递交材料完成IPO注册,然而一些企业却在“临门一脚”遭遇失败,无法获得证监会的通行证。
交易所和证监会为何会对同一企业的IPO持两种态度?这源于注册制下的监审分离机制,令一些问题企业即便通过交易所的上市审核后,仍需要面临“二次把关”。减少了IPO“放水”的可能性,也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质量。
回顾27家注册折戟的企业,哪些企业主动撤回了注册材料?哪些企业被证监会坚定的否决?它们的中介机构又是谁?
27家企业注册环节折戟
注册制下,企业通过交易所的上市审核后,还需向证监会递交注册材料,注册成功意味着上市完成,注册失败则意味着上市失败。
截至1月15日,累计有27家企业在注册环节失败。其中,创业板注册制后,有9家企业终止注册,1家企业不予注册。
根据上交所官方显示,科创板运行两年多的时间里,共有16家企业终止注册,1家企业不予注册。注册制下,沪深两所累积有27家企业在注册环节折戟。
在注册环节中,除了被证监会出具“不予注册”的结果外,“终止注册”是注册失败的另一种结局。理论上,相较于“不予注册”,“终止注册”是发行人因各种原因,在注册环节主动撤回注册材料。
有投行人士向《》记者称,在协商一致下,企业主动撤回注册材料,也是降低注册制下证监会在注册环节的“否决率”的方式之一。
同一企业的IPO,交易所和证监会为何会持两种态度?有投行人士向《》记者称,无论是上市融资数据,还是企业上市所收取的上市费、交易费等,交易所存在抢项目的冲动。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记者表示,企业注册环节失败,肯定是存在问题无法通过证监会这一关。在注册制中,是监审分离的机制,就是不是只有审核一头说了算,还有个监督机制。
王骥跃称,在注册制前,比如一个公司有问题,搞定了审核员和发审委员IPO项目就能通过。现在从内控上多一道把关的,减少了审核存在放水的可能性。
2家“不予注册”
截至目前,27家注册失败的企业中,有25家为终止注册,2家为不予注册。相较于终止注册,不予注册则显得不太“体面”,在市场上引发的关注也更多。
截至目前,科创板与创业板分别有1家企业被证监会出具“不予注册”的结果。
注册制下,恒安嘉新是交易所IPO过会而被证监会否决的第一单。2019年9月2日,恒安嘉新(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在拟登陆科创板时,注册环节被证监会否决,其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601066)。
根据证监会的说明,2019年7月18日至2019年7月30日,证监会依法对该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进行审阅,在审阅中关注到恒安嘉新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内控缺失、未按招股说明书的要求对上述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事项进行披露等情形。
根据证监会2020年10月27日出具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证监会认为,在恒安嘉新(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等项目中,中信建投未对全部项目人员进行利益冲突审查。
因此,在该起承销业务中,中信建投不仅没有赚到承销费,还被证监会认为投行类业务内部控制不完善,因此受到监管处罚,被证监会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除此之外,2022年1月7日,浙江鑫甬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拟登陆创业板时,注册环节被证监会否决。证监会在公告中直言否决原因,一是涉环保问题;二是信息披露存在严重错误。
鑫甬生物的保荐机构为中天国富证券。目前,证监会官网暂未有事关此IPO的中天国富证券相关行政处罚信息。
华泰联合证券注册失败量居首
有投行人士告诉《》记者,企业上市失败,承销商则保荐失败,企业无法募集资金,负责承销的投行也赚不到承销费,“相当于维护了客户,等待日后企业再有融资需求。”
《》记者根据交易所官网数据统计后发现,27家注册失败的“问题企业”中,由华泰联合证券保荐的有4家,数量居首。
其次为国泰君安保荐3家。另外,民生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天国富分别保荐2家。
沪深两所官网显示,注册制以来,由华泰联合证券承销的已有55个,其中创业板53个,科创板2个。
天眼查APP显示,华泰联合证券为华泰证券(601688)的控股子公司。根据华泰证券2021年三季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华泰证券实现营收269.07亿元,同比增长10.57%;归属净利润为110.49亿元,同比增长25%。
在2020年年报中,华泰证券称,本集团股权主承销金额(含首次公开 发行、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1475.46 亿元,行业排名第三。
编辑:严晖 主编:夏申茶